在这里填写标题

想不出来第一句话该怎么写,腰疼。

 

好像已经很久没坐下来记录一下心情了,也不是没有时间,研究生最多的就是时间,我是指我这样闲的研究生,刻苦专研的请原谅我把你们一起黑了,天朝V5。

 

觉得以前的自己是个过度思考者。通常来说,思考总是好的,但考虑得太多,做什么事总想等待完美,等着完美的时机,完美的气氛,完美的条件,把一些早该做的事情一拖再拖,拖到自己也觉得疲惫,往往结果也不那么尽善尽美。其实自然的开始,不断的改善就已经很好了。正好,今早赖床的时候把《沙哈拉的故事》看完了,明早又要逃离帝都回雾都,这个时候写一写三俗读后感也算是一种消遣,顺便把前面欠下的几个“读后感”一起打包嘎嘎。

 

抬头扫了一眼书架上的书,哇,原来这学期已经看了这么多勒,果然很闲。除了一直放在床头催眠用的《大学·中庸》,前后应该是看完了《林徽因传》《who moved my cheese》《北京法源寺》《追风筝的人》还有刚看完的《沙哈拉的故事》,除了《林徽因传》已经写了点东西外,其他的书好像看完就看完了,也没有留下什么可供自己日后嘲讽的——那正是现在在做的事,不再无谓等待。

 

先说说《沙哈拉的故事》吧。看完《追风筝的人》以后,同学推荐了一本外文的小说《Animal Farm》,因为拖拖拖,才看了一些网上的简介和评论,还没有去买实体书的时候另一位同学送了一本《沙哈拉的故事》,就先看这本了。讲的是三毛与荷西在沙哈拉沙漠与一群人的故事。

 

好了,再说说上一本,《追风筝的人》吧。对滴,《沙哈拉的故事》读后感已经写完啦。

 

算了,好像过于不负责任,以后吐槽自己也找不到吐槽点啊。其实读完《沙》,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三毛对生活的热爱!沙哈拉威人完全不属于想象中“土著人”的那种纯朴的人,至少从三毛描述的来看是这样的。我想,大概是天使沙伊达的悲惨遭遇让她其实是怨着沙哈拉威人吧。一个让女人都看得出神的女人,到底该是怎样的呢,而且还很不现实的拥有着圣洁的灵魂,只是这种愈完美,当她跌落的时候,冲击也愈大吧。当她写这本书的时候,回想起这些事情,难免就把沙哈拉威人描写的非纯朴一些了,至少,给我的感觉是这样。不过我经常理解错的,三毛勿怪,小的该死。

 

耶,换一本来说。该是《追风筝的人》了。看吧,这就是不及时写的坏处,现在都没太多的感觉了。当时大致觉得在主人公性格懦弱的一面,也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不敢站出来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而恰恰自己最讨厌的就是不负责的人。也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对弟弟妹妹们的亏欠,所以一直以来,都想弥补,尽量做一些能做的事,不称职的大哥啊,对自己说声呵呵算是暂时告一段落吧。

 

《北京法源寺》,第一次看李敖大师写的书,确实是大师,这是我依旧能记清楚的当时读这本书的感觉。虽然他狂——他确实有狂的资本,他傲——他有傲的实力。犀利的言辞倒不是这本书的最大亮点,但大量的资料信息、历史考证让我一面拼命吸收的同时也让我感觉手足无措——实在太多,根本接收不过来嘛。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历史小说。讲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他们的故事,当然这三人一起出现的时候,那么“大姨妈”西太后肯定是要出来插一脚的,而且是插了一大脚。哦对了,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西太后是光绪皇帝的大姨妈。。。这么有喜感的事儿,就以它来终结本书的读后感好了。噢,想起一件事,法源寺是有时间一定要去看一看的,看看那龟趺是否依然在这里承载着历史。

 

由于《林徽因传》已经写过一篇啦,那最后就剩下英文小说《who moved my choose》——谁动了我的奶酪。该书是很早很早以前写的了,主要是教导人们不要恪守一些已经无法改变的事情,当环境发生改变时,不要老想着以前如何如何,想方设法的想回到以前,而是要适应新的改变,积极努力去改变,说不定生活会更美好。也不说好,也不说不好(嘿,让我想到一个成语呢——不置可否,不知道是不是就是这个意思),总之我觉得还是不能太绝对,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好。

 

呼~,敲了这么久,终于要敲完了。最后奉上一张软微校区的照片吧,当然啦,只是一角而已。

 

 

软微,其实是一个漂亮的园子,只要你有心。

晚安。

2012.11.25 00:15:15 @ 软微

 

PS:祥辉一路顺风。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