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起,海外所开始实施较为强制的KPI制度。尽管这一举措引发了诸多反对声音,但管理团队似乎别无选择。无论是出于真正的信仰,还是为了应对质疑,他们的回应始终是“KPI只是牵引,XXXX”。然而,后面的解释往往显得苍白无力,难以服众。
为什么大家对这套说辞持怀疑态度?因为在绩效考核时,KPI就不再是“牵引”,而是硬性指标。这种转变让许多人感到不适,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对我个人而言,KPI并未带来太多困扰,但它引发了我对另一个问题的思考:为什么我们总说中国的创新不如欧美?或者说,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的创新似乎总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
或许,这与两种社会形态的本质差异有关。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在短时间内聚焦资源,实现重大突破。无论是原子弹、氢弹、航空航天,还是高铁、电网、基建,中国在这些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种模式在目标明确、资源集中的情况下,往往能够迅速实现从1到100的跨越。
而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是“自由探索”,原始资本的积累让他们有足够的资源去尝试各种可能性。人们不必为生计发愁,因此能够将精力投入到各种创新活动中。这种分散的、多元化的探索方式,往往能够催生出从0到1的突破,开辟新的赛道。
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劣,无所谓孰好孰坏。社会主义国家擅长从1到100的复制与追赶,而资本主义国家则更擅长从0到1的创新。
回到KPI的话题,KPI的本质是否也是一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行为方式?每年初,少数人制定目标,其他人则无需过多思考,只需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年底,大家根据对目标的贡献进行评估。这种模式在总部或许行得通,因为总部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公司的生存与发展,追求稳定与效率。
然而,对于海外所而言,强KPI导向可能并不合适。公司对海外的定位是创新,希望借助不同文化和地区的能量,探索新路径、新机会。如果海外所也被KPI束缚,思想无法自由发散,那么海外投资的意义何在?与其如此,不如在总部招聘更多员工,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更高的效率。
因此,问题来了:如何在确保海外投资真正收益的同时,避免KPI对创新的压制?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的破局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