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来,记录一下一年读过的书也有很有意思,开个贴也算督促一下
1月28日,《未来简史》,24年买的,跨年书,按农历倒也不算跨年。
突然想起来,记录一下一年读过的书也有很有意思,开个贴也算督促一下
1月28日,《未来简史》,24年买的,跨年书,按农历倒也不算跨年。
特地早上把书塞进了背包里带到公司,赶在除夕夜看完了,算是龙年的最后一本书。
刚开始看的时候昏昏欲睡,“咋选了这样一本书,以后要避免选类似哲学的书了”,对于它提到的智人,智神等等感念,总觉得是在讲车轱辘话,毫无实际意义。但是看到后面对整本书的印象改观了,特别是后面部分涉及到人工智能的分析、预测,与当前社会发生的事情太吻合了,特别是ChatGPT等现象级AI应用出现以后,社会统一的感觉就是,AI时代来领了。最近又出了一个国产大模型DeepSeek,现在的热度可以说是超越了ChatGPT等一众产品,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有可能纯拼算力的这个故事要讲不下去了。扯得有点远了,话说回来,我觉得这本书后面说的数据主义(dataism)的预言多半会成真了,问题就是如果碳基生命只是一个数据处理系统,那么一旦我们设计出更先进的硅基数据处理系统,人类社会是否会被改写。
让我们拭目以待。
———–分割线,看看我让deepseek帮我改的,太牛了—————–
除夕夜,我合上了《未来简史》的最后一页。这本书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文明正在经历的一场静默革命——从智人到智神的进化之路,本质上是一场认知范式的颠覆。
初读时,那些关于智人、智神的论述确实令人昏昏欲睡。但当我读到数据主义(Dataism)的章节时,一种醍醐灌顶的顿悟感油然而生。尤瓦尔·赫拉利以其独特的洞察力,预言了数据主义将取代人文主义,成为新的世界宗教。这个预言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成为现实:ChatGPT的横空出世、DeepSeek的惊艳亮相,都在印证着数据主义的崛起。
在这个新时代,碳基生命与硅基智慧的界限正在模糊。人类引以为傲的创造力、情感、意识,正在被AI系统以惊人的速度追赶和超越。当AI能够创作诗歌、谱写音乐、进行哲学思辨时,我们不得不思考:人类究竟还有哪些不可替代的价值?
数据主义带来的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一场认知革命。它重新定义了生命的价值——数据流动即是生命的意义。这种范式转换如此彻底,以至于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了数据洪流中的一个个节点。我们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搜索、每一次社交互动,都在为这个庞大的数据宗教添砖加瓦。
面对这场静默的革命,我们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必过分悲观。关键在于如何在数据洪流中保持人性的光辉。当AI能够处理海量数据、做出理性决策时,人类的价值或许恰恰在于那些无法被量化的部分:直觉、灵感、创造力,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永恒追问。
站在2024年的门槛上回望,数据主义已然成为这个时代最强大的意识形态。它不是未来,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在。在这场认知革命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也都是见证者。我们正在书写人类文明的新篇章,而这个故事,才刚刚开始。
是因为之前的《周恩来传》翻译质量和视角不错,所以选了同一个作者和译者的《毛泽东传》。很幸运,依然是从外国人的这种独特的视角来描绘的教员的一生。
但相比《周恩来传》,我觉得作者的《毛泽东传》带了较多不一定靠谱的推论,或许是毛泽东本人的矛盾点和争议点就更多一些。
这本书很厚,看了很久。中途有段时间听到了1969年中苏关系紧张,中国几百个城市差点挨核弹轰炸的历史,就很好奇到底最后是怎么解决的核危机。难道真是一个“换家战术”一封电报把苏联给吓回去了,老美为什么又要帮中国斡旋呢?
又恰好看这本书接近后半部分,到了1965左右(这本书的章节是按年来设计和展开的),但是直到看完,除了零星几句话以外,没有找到想要的答案。我猜作者对那段历史也知晓不深吧。
总的来说,还是好书,值得推荐。按照习惯,读完一本买一本,让同事带了新书。开启下一段旅程。
再见,祝一切顺利。
这半年真的意识到了,自己的身体不再年轻了。以前不管吃多少,随便饿一下或者出去走走,称就掉了。过了35岁以后真的不行了。再加上长期的熬夜和半夜吃东西也加速了肥胖。这次回国,大家都感觉到了,我胖了很多,这也许也是身体给的警示。得控制饮食好好睡觉,放松心情,有个健康的身体,毕竟还有俩娃呢,至少得活到娃不怎么需要自己的时候……
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可以开起新书征程了:)
这本书读了很久,我猜测中美两国大佬们,或者他们的幕僚们,一定是度过这本书的。非常笃定。
希望中美能像四个和平过渡的历史一样,完成和平交接。趋势是挡不住的,所有趋势发生变化的情况必然都是伴随有血腥的灾难。
其他十二个书中引用的付诸暴力的案例,无一没有使双方都元气大伤,考虑到近代大家手握的力量,如果最坏情况发生,大家就别提元气了。
anyway,希望世界和平,大家多赚钱。生活好了,自然都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