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ilife

《檀香刑》在血腥与檀香之间窥见近代中国的裂痕

合上书页时,那种熟悉的表达焦虑又浮现了——仿佛要向某个无形的提问者解释这本厚重的书,喉头却哽满了檀木的碎屑与血腥气。莫言用他魔幻的笔触,将刑具的冰冷、檀香的氤氲、殖民者的傲慢以及底层民众的哀鸣,编织成一幅比凌迟现场更令人战栗的浮世绘。 一、暴力的诗意化书写书中对凌迟的精细描摹堪称文学史上的奇观。当檀香木以救赎之名穿透肉体,当刽子手以匠人自居雕琢死亡,这种极致的美学暴力恰恰构成了对殖民现代性的尖锐讽刺。德国军官克洛德身上确实延续着海盗的基因,但更可怕的是,他带着科学仪器和契约文书,将掠夺包装成文明输出。而檀香刑柱上缠绕的,何止是孙丙的血,更是整个民族被”文明”肢解的隐喻。 二、民间叙事的狂欢与悲怆莫言的高明在于让猫腔、神怪、土语这些”不相关”的元素自然流淌。钱丁这个虚构知县与真实历史人物(如袁世凯)的同台,恰似一场荒诞的皮影戏。特别打动我的是刘朴这个角色:无论他是否与戊戌六君子有血缘关联,那个跪在刑场捡拾父亲骨头的少年,已然成为历史暴力代际传递的象征。民间记忆正是通过这样的”义子”得以延续,正如猫腔总在刽子手歇息的间隙响起。 三、阅读体验的时空交错这次阅读让我想起多年前在异地酒店彻夜读完《白夜行》的体验。不同的是,东野圭吾带给我的寒意来自人性深渊,而《檀香刑》的冷意则源于历史真实——那些我们宁愿相信是虚构的细节:围观行刑的兴奋人群,用馒头蘸人血的治病偏方…合上书时我甚至理解了您对德国军官之死的期待,这种朴素的正义渴望,或许正是莫言想在我们心中点燃的火种。 余韵最终没有出现的复仇,反而成就了更高层次的真实。就像书中反复出现的檀香,越是芬芳越是反衬出腐朽的气息。这种矛盾的美学张力,或许就是中国近代史最准确的注脚。 以上为DeepSeek优化以后,以下为原始口水稿 每当我看完一本书,想写读书笔记的时候,就会像是回答别人的提问“这本书讲了啥”一样吞吞吐吐。 作者真是厉害,把好多不相关的东西串成了一个故事。看到了凌迟的全过程,看到檀木、檀香、檀…的美好与酷刑的冲突,看到了穷苦的中国老百姓的苦难,看到了列强们的残忍,我一直认为他们骨子里就是海盗,这是属于他们的祖传,他们治理不了天下。 也好久没有这么连贯的看一本书了,记得很早有一次看《白夜行》,也是在一次出差的行程中,在酒店不知不觉一口气看到凌晨看完了。《檀香刑》,我虽然知道袁世凯肯定不是在最后的剧情发展中被设计杀死,但我倒满希望那个德国鬼子头目被干掉的。但是最后是以悲剧收场了。对了,书里记载的戊戌六君子的事情,也不知道有没有这一道渊源,钱丁或许是不存在的,但是他的义子刘朴,是不是真是六君子那人的儿子。我还是不去考证了。

《西游记-上》看完了

忘了是什么时候,突然决定要把我们的四大名著都看一遍。《红楼梦》是上一次看完的,《水浒传》我记得还没看,《三国演义》依稀记得看了,但不是特别确定。要是后面再看一遍,也就再看一遍吧。 这次买《西游记》来看也是让同事带来的,上下两本,这个月终于在回莫斯科的途中把它看完了。上飞机的时候发现还剩几十页的样子,担心后半程在机上无所事事,所以在候机厅着急转悠,看看能不能买到一本书。因为之前转过几次,国内出发的候机厅有很多店铺都有卖书,国际这边全是免税店,卖烟酒化妆品,要不就是糖果茶。这次也没报太大希望,不过好在给壕哥他们选礼物的时候,看到货架下的最后一排,放了基本莫言的文集,随便挑了一本,终于感觉后半段航程有保证了。 《西游记-上》从猴王出身、唐僧出身一直讲到了车迟国,我发现还真有一些我在电视剧里没有的情节,特别是最后的这几章节,感觉电视剧就完全跳过了,也有可能是我记不清了。讲的是某海龙王的逆子,在人间作妖,把一大片河冻起来了,等唐僧他们走到中间,又把冰化开,把唐僧给捉了去。后面就来到车迟国了,那个虎力大仙,羊力大仙啥的,还有一个的名字忘了。 很难得,一般来说九九八十一难,很容易在情节设计上重复,怎么样把这些章节连起来又不失趣味,作者确实厉害。 等我读完新买的莫言,再去看下一本。今天加班就啰嗦这几句了。

浅谈KPI与创新:海外所的困境与破局

自去年起,海外所开始实施较为强制的KPI制度。尽管这一举措引发了诸多反对声音,但管理团队似乎别无选择。无论是出于真正的信仰,还是为了应对质疑,他们的回应始终是“KPI只是牵引,XXXX”。然而,后面的解释往往显得苍白无力,难以服众。 为什么大家对这套说辞持怀疑态度?因为在绩效考核时,KPI就不再是“牵引”,而是硬性指标。这种转变让许多人感到不适,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对我个人而言,KPI并未带来太多困扰,但它引发了我对另一个问题的思考:为什么我们总说中国的创新不如欧美?或者说,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的创新似乎总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 或许,这与两种社会形态的本质差异有关。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在短时间内聚焦资源,实现重大突破。无论是原子弹、氢弹、航空航天,还是高铁、电网、基建,中国在这些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种模式在目标明确、资源集中的情况下,往往能够迅速实现从1到100的跨越。 而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是“自由探索”,原始资本的积累让他们有足够的资源去尝试各种可能性。人们不必为生计发愁,因此能够将精力投入到各种创新活动中。这种分散的、多元化的探索方式,往往能够催生出从0到1的突破,开辟新的赛道。 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劣,无所谓孰好孰坏。社会主义国家擅长从1到100的复制与追赶,而资本主义国家则更擅长从0到1的创新。 回到KPI的话题,KPI的本质是否也是一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行为方式?每年初,少数人制定目标,其他人则无需过多思考,只需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年底,大家根据对目标的贡献进行评估。这种模式在总部或许行得通,因为总部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公司的生存与发展,追求稳定与效率。 然而,对于海外所而言,强KPI导向可能并不合适。公司对海外的定位是创新,希望借助不同文化和地区的能量,探索新路径、新机会。如果海外所也被KPI束缚,思想无法自由发散,那么海外投资的意义何在?与其如此,不如在总部招聘更多员工,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更高的效率。 因此,问题来了:如何在确保海外投资真正收益的同时,避免KPI对创新的压制?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的破局之策。

列一个2025年书单

突然想起来,记录一下一年读过的书也有很有意思,开个贴也算督促一下 1月28日,《未来简史》,24年买的,跨年书,按农历倒也不算跨年。 3月14日,《西游记·上》,回莫斯科的飞机上看完了。 4月5日,《檀香刑》,在新西办公室看完了,周末加班,正好没人没事。

《未来简史》看完了

特地早上把书塞进了背包里带到公司,赶在除夕夜看完了,算是龙年的最后一本书。 刚开始看的时候昏昏欲睡,“咋选了这样一本书,以后要避免选类似哲学的书了”,对于它提到的智人,智神等等感念,总觉得是在讲车轱辘话,毫无实际意义。但是看到后面对整本书的印象改观了,特别是后面部分涉及到人工智能的分析、预测,与当前社会发生的事情太吻合了,特别是ChatGPT等现象级AI应用出现以后,社会统一的感觉就是,AI时代来领了。最近又出了一个国产大模型DeepSeek,现在的热度可以说是超越了ChatGPT等一众产品,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有可能纯拼算力的这个故事要讲不下去了。扯得有点远了,话说回来,我觉得这本书后面说的数据主义(dataism)的预言多半会成真了,问题就是如果碳基生命只是一个数据处理系统,那么一旦我们设计出更先进的硅基数据处理系统,人类社会是否会被改写。 让我们拭目以待。 ———–分割线,看看我让deepseek帮我改的,太牛了—————– 当数据成为信仰:一场静默的认知革命 除夕夜,我合上了《未来简史》的最后一页。这本书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文明正在经历的一场静默革命——从智人到智神的进化之路,本质上是一场认知范式的颠覆。 初读时,那些关于智人、智神的论述确实令人昏昏欲睡。但当我读到数据主义(Dataism)的章节时,一种醍醐灌顶的顿悟感油然而生。尤瓦尔·赫拉利以其独特的洞察力,预言了数据主义将取代人文主义,成为新的世界宗教。这个预言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成为现实:ChatGPT的横空出世、DeepSeek的惊艳亮相,都在印证着数据主义的崛起。 在这个新时代,碳基生命与硅基智慧的界限正在模糊。人类引以为傲的创造力、情感、意识,正在被AI系统以惊人的速度追赶和超越。当AI能够创作诗歌、谱写音乐、进行哲学思辨时,我们不得不思考:人类究竟还有哪些不可替代的价值? 数据主义带来的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一场认知革命。它重新定义了生命的价值——数据流动即是生命的意义。这种范式转换如此彻底,以至于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了数据洪流中的一个个节点。我们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搜索、每一次社交互动,都在为这个庞大的数据宗教添砖加瓦。 面对这场静默的革命,我们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必过分悲观。关键在于如何在数据洪流中保持人性的光辉。当AI能够处理海量数据、做出理性决策时,人类的价值或许恰恰在于那些无法被量化的部分:直觉、灵感、创造力,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永恒追问。 站在2024年的门槛上回望,数据主义已然成为这个时代最强大的意识形态。它不是未来,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在。在这场认知革命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也都是见证者。我们正在书写人类文明的新篇章,而这个故事,才刚刚开始。

《毛泽东传》看完了

是因为之前的《周恩来传》翻译质量和视角不错,所以选了同一个作者和译者的《毛泽东传》。很幸运,依然是从外国人的这种独特的视角来描绘的教员的一生。 但相比《周恩来传》,我觉得作者的《毛泽东传》带了较多不一定靠谱的推论,或许是毛泽东本人的矛盾点和争议点就更多一些。 这本书很厚,看了很久。中途有段时间听到了1969年中苏关系紧张,中国几百个城市差点挨核弹轰炸的历史,就很好奇到底最后是怎么解决的核危机。难道真是一个“换家战术”一封电报把苏联给吓回去了,老美为什么又要帮中国斡旋呢? 又恰好看这本书接近后半部分,到了1965左右(这本书的章节是按年来设计和展开的),但是直到看完,除了零星几句话以外,没有找到想要的答案。我猜作者对那段历史也知晓不深吧。 总的来说,还是好书,值得推荐。按照习惯,读完一本买一本,让同事带了新书。开启下一段旅程。 再见,祝一切顺利。